廣州通過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總目標:七成降雨就地消納
作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21-05-11 10:34:46
? ? ? ? 據廣州日報報道:海綿城市的建設備受關注,廣州如何建設呢?近日,《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在市府常務會議上獲得通過,該規劃堪稱未來廣州海綿城市建設的綱領。為此,記者*采訪了規劃的編制單位----廣州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對規劃進行了詳細解讀。
特色亮點:以生態廊道引領海綿城市建設
《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簡稱《規劃》)確定了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總體目標----打造高密度建設地區海綿城市建設典范,建設山水共生的嶺南生態城市和宜居都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凈、蓄、滯、滲、用、排”等措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以生態廊道建設引領海綿城市建設是廣州市開展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的突出亮點與特色。廣州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主任呂傳廷表示,生態廊道的核心是水,也是關鍵的*步,“山上有水源,是很多河涌的發源地,正是廣州特色?!?/div>
作為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建成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高密度超大型城市,廣州會出現內澇、河涌污染等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城鎮化過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廣州市早在2000年開展戰略規劃時就提出了建設"三縱四橫"生態廊道的設想,還提出了建設生態廊道的七大策略:依托山水脈絡,實施組團發展;構建城市風廊,改善熱島效應;打通斷頭廊道,構建連續網絡;提升水系功能,建設海綿城市;體現以人為本,完善城市綠道;優化城鄉功能,提升景觀品質;結合市政管廊,集約節約用地。呂傳廷表示,生態廊道是由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態要素構成的綠色帶狀開敞空間,海綿城市的建設原則和路徑與生態廊道的建設理念是高度一致的。
如何建設:新建項目必須配建綠色屋頂
《規劃》根據水生態基礎設施識別及生態廊道體系分析,構建了廣州市海綿城市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兩區、三軸、四片、十八廊、多核的布局結構。
宏觀層面的“大海綿系統”即區域性大型連片的生態用地空間,發揮區域級的防洪排澇功能,主要包括:
兩區----北部從化、花都、增城山區生態林地所形成的山林生態涵養區;南部南沙濱海濕地形成的濱海濕地保育區。三軸----西航道-前航道-珠江、流溪河、增江-東江北干流三條核心水系廊道。四片----即四大陂塘-水田基質,包括潖二河流域陂塘、新街河流域陂塘、派潭河流域陂塘和西福河流域陂塘。多核-----指眾多自然山體與森林公園,主要位于兩片范圍內。
中觀層面則是灰綠結合,以組團生態廊道、市政設施廊道網絡為依托形成"中海綿系統",結合生態綠地建設、防洪排澇規劃、河涌整治規劃、道路場地設計優化等實施海綿城市建設。
微觀層面則依托社區生態廊道,串聯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即"小海綿系統",發揮單元層面的雨水就地調蓄、消納作用。本次專項規劃成果中,也提出了多種設施的配建要求及分類建設指引,例如新建與改造的建設項目必須配建綠色屋頂、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等雨水收集與利用設施,市政道路與廣場中70%以上的非機動車道路必須采用透水鋪裝等。
此前,天河智慧城是廣州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區域,已建成的大觀濕地公園就是海綿城市的一次實踐。廣州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規劃師饒利林告訴記者,以廣州正在建設中的各大平臺為重點,全市11個區均選擇了一些重點建設的區域。但實際的建設區域還要通過與市直部門、各區充分協調最終確定。
根據相關要求,2020年廣州海綿城市建設范圍達到358.5平方公里,覆蓋建成區面積228.6平方公里;2030年海綿城市建設范圍達到1461.8平方公里,覆蓋建成區面積878.8 平方公里。
《規劃》提出,城市新區以目標為導向,優先保護自然生態,新區建設的同時同步策劃設計、建設實施水系廊道、濕地斑塊、低影響生態設施等綠色海綿系統;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管網、深隧等市政基礎設施保障水安全、水環境,重點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通過構建綠色基礎設施改善與修復水生態、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