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圍城”需標本兼治
作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21-05-11 10:31:39
按照中醫上所說"標本兼治",其意思是指不但消除了表面的病征,而且*了引發疾病的原因。因為一種病可能有多種表征,不同的病可能有相通的表征,同一個人可能有一種以上的病,要從表征上準確判斷病的本質,從現象看到本質。說白了,病征的要緩解,病原也要*。其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產生和排出數量也在快速增長,人們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時,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帶來的煩惱。建筑垃圾"圍城"又何嘗不是如此。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以及房屋裝飾產生的棄土、棄料等。一直以來,"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垃圾山"對于大多數民眾而言并不陌生,在一些城市,填埋消納能力不足,使建筑垃圾處理和利用陷入兩難境地。以早前報道的新聞為例:上海建筑垃圾轉運至江蘇、海南萬泉河部分河床被傾倒建筑垃圾抬高河床等案件表明,建筑垃圾"圍城"一是,對建筑垃圾管理缺乏全面有效的部署,存在"不愿管理""無力管理"等現象突出;二是,源頭上沒有有效消減建筑垃圾的治本之策,才讓建筑垃圾管理和利用陷入了死循環。也就有了坊間所說:"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戲語。
這也正如有業內人士指出:管理缺位是建筑垃圾處理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國現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是2005年由原建設部頒布的。從全國角度看,這一規定頒布時間距今已經十余年,對于建筑垃圾當前發展出現的問題已經無法完全覆蓋,一些條款過于"粗線條",執行效果有限。雖然,近年來,一些地方出臺了建筑垃圾管理規定,但普遍存在可執行性不強、處理處罰力度不夠等缺陷,對建筑垃圾的管理仍處于較為模糊和粗放的水平。因為,對于是誰在違規傾倒?建筑垃圾來自何方?并非是無從查證,關鍵是愿不愿意下大力氣去管、去查,為建筑垃圾找到應該有的去處。
當然,話又說回來,對于建筑垃圾的處理應該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但也并不是無解,筆者查閱相關的信息看到,在建筑垃圾的處理和再利用方面,德國、日本和新加坡走在前列。在德國,人們對垃圾的認識是:一旦善加利用,垃圾也是資源;在日本,對"建設副產物"的分類多達20多種,按照類別科學處理;新加坡則注重制定綠色建筑的標準,從源頭上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而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產生量可達20億噸以上,且年均增速可能保持10%以上,利用率卻相當的低,著實值得下一番苦功夫。
正如有*所言,疏堵結合方能一勞永逸。疏,就是給出路。大建設大發展在所難免,要建立正規的垃圾清納場所,對新產生的建筑垃圾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堵,就是要嚴格執法檢查,增加企業或單位的違法成本,大力保護生態環境。說到底,得在建筑垃圾的治理中,應有個統一的部門牽頭,協調多個部門共同對建筑垃圾從產生到消納期間形成有效監管;得盡快提高建筑垃圾管理水平,主管部門須"擰成一股繩",同時應該發揮行業協會的重要引導作用;得提高綜合回收利用效率,從源頭上讓更多的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或許才能形成建筑垃圾共治、處理成果共享的局面。
一言以蔽之。建筑垃圾"圍城",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還會污染水、土壤和空氣,若不及時制止必將后患無窮,誰也不能置身事外。愿所有的人都能認識到,比執法嚴厲更有效的是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