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資源化需“提速”
砂石原材料價格波動,多地混凝土價格動蕩
循環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決勝期,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任務更加迫切。當前,提及循環發展,應用廣泛的還是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等傳統項目,而對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仍然不夠重視,相關行業的發展也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盈利良好的企業屈指可數。
建筑垃圾增量巨大,處理方式相對落后
我國建筑垃圾的增量主要來自既有建筑拆除和新建房屋施工。2012年以來,我國的建筑拆除面積雖逐年遞減,從6.5億平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4.6億平方米,但是由于拆除建筑的結構向鋼筋混凝土結構轉變,單位面積建筑垃圾的產生量有所增加,因此,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仍在5億噸左右。房屋施工方面,全國的建筑施工面積從2006年開始飛速增長,近兩年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維持在高位,2018年全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0.8億平方米,按每平方米產生0.055噸建筑垃圾計算,約產生7.7億噸建筑垃圾。如此計算,我國每年新增建筑垃圾在12億噸以上。
與建筑垃圾的增量對應,我國對于建筑垃圾的處理方式,仍處在相對粗放的填埋及堆放階段。目前,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再生產品標準未形成體系。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方式主要以填埋、堆山和現場移動式設備處置為主,處置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按一萬噸的建筑垃圾占地2畝計(堆高5米),目前我國每年所產生的12億左右建筑垃圾,一年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將超過24萬畝。
填埋處理建筑垃圾的方法具有嚴重的弊端,一是在清運、堆放過程中,粉塵、灰沙到處飛揚,污染環境。二是填埋的方式占用*土地,浪費土地資源。三是建筑垃圾中的油漆、涂料等含有有害物質,填埋后不易被分解,這樣又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四是填埋方式還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
部分地區采取固定設施處置方式,資源化率一般在80%以下,未資源化部分會產生嚴重的二次污染;盈利模式以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撐為主,沒有補貼不能正常運營,沒有形成市場認可的商業模式。我國建筑垃圾產業對資源化處置和高附加值利用的需求為迫切,而*現行的再生產品標準數量少、標準低、標齡老,建筑垃圾資源化各個環節都需要明確的標準來規范。
建筑垃圾處置率低下,處理能力提升緩慢
近幾年,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建筑廢物管理的法律法規,但由于政府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納場容量有限,施工單位的建筑垃圾走正規渠道根本無法得到有效處理,大多數建筑垃圾都被施工單位采用違規途徑私下處理。
大多數城市的建筑垃圾中,只有10%被運往指定的消納場所。這些粗放的處置方式對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建筑垃圾基本沒有分類收集;二是缺少專業的建筑垃圾回收處理機構;三是我國建筑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水平較落后;四是政府對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力度不大。
根據*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委聯合印發的《循環發展引領行動》,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13%。2019、2020年為達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全國各地仍需興建或規劃興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
目前,我國已建成投產和在建的建筑垃圾年處置能力在100萬噸以上的生產線僅有70條左右,小規模處置企業幾百家,總資源化利用量不足1億噸;相關企業以民營為主,已建成規?;纳a線實際產能發揮不到50%,且大多處于非盈利狀態。相關統計數據表明,2018年期間共計有52項與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項目在全國各地立項建設。
高投資低回報,盼望更多政策支持
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需要財政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前期研發投入巨大,無論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技術、建筑廢物的分類與再生骨料處理技術等都需要大量投資。目前,政府對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固定投資的支持力度,仍有待提升,僅有部分地區出臺了對相關企業固定投資的財政補貼標準。
我國現有關于建筑垃圾的法律法規所涉及的范圍,以建筑垃圾對市容環境造成的影響為重點,并不涉及建筑垃圾資源化范疇,并且沒有統一明確設定建筑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處罰力度偏小。建議積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管理制度。
《循環發展引領行動》中對"十三五"期間建筑垃圾資源化發展,提出了7項具體措施:1.發布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制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開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省建設工作。3.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網絡,制定建筑垃圾分類標準,加強分類回收和分選。4.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5.繼續推進利用建筑垃圾生產粗細骨料和再生填料,規?;\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層等建設。6.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裝備水平,將建筑垃圾生產的建材產品納入新型墻材推廣目錄。7.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綠色建筑、生態建筑評價體系。其中,除了探索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商業模式需要以相關企業為主導,其他措施仍需政府加大落實力度,這也是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的參與者的熱切期盼。
借鑒國際經驗,探索中國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在建筑垃圾資源化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或許可以成為我國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參考樣本。
日本對建筑垃圾的定義是建筑副產物,其原則是層層循環,終實現熱回收。減少施工現場垃圾產生和盡可能再利用,是日本處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則。根據《建設副產物適正處理推進綱要》,建設項目的發包人和施工方有義務在建設過程中減少建設副產物的產生,建材供應商和建筑設計者有義務生產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對能再使用的建設副產物應盡量再使用;對不能再使用的建設副產物應盡量再生利用;對不能再生利用的副產物則盡量通過燃燒實現熱回收。
新加坡*環境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該國產生的建筑垃圾總量為126.97萬噸,其中得到回收利用的126萬噸,回收率達到99%。對于建筑垃圾回收工廠,新加坡環境局還通過出租土地的方式予以支持,這些工廠回收的建筑垃圾占據新加坡全部建筑垃圾回收份額的80%至90%。為了大程度地回收建筑垃圾,新加坡政府也出臺了建筑拆除行為準則,這是一整套的程序指南,幫助建筑拆除承包商更好地規劃拆除程序。
韓國政府2003年制定了《建設廢棄物再生促進法》,2005年、2006年又先后對其進行了兩次修訂。該法明確了政府、排放者和建筑垃圾處理商的義務,明確了對建筑垃圾處理企業資本、規模、設施、設備、技術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規定了建設工程義務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范圍和數量,明確了未按規定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將受到哪些處罰。
德國很早就通過立法、征收費用等方式處理建筑垃圾,是建筑垃圾資源化程度高的*之一。1978年,德國制定了《廢物處理法》等法規。1994年制定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訂)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1955年至今,德國的建筑垃圾再生工廠,已加工約1150萬立方米再生骨料,并用這些再生骨料建造了17.5萬套住房。世界上生產規模大的建筑垃圾處理廠就在德國,該廠每小時可生產1200噸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荷蘭目前已有70%的建筑垃圾可以被循環再利用,但是政府希望將這一比例提高到90%。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法規,荷蘭建筑垃圾循環再利用的重要副產品是篩砂。由于砂很容易被污染,其再利用也受到限制。針對于此,荷蘭采用了砂再循環網絡,由揀分公司負責有效篩砂,即依照其污染水平進行分類,儲存干凈的砂,清理被污染的砂。